“科学·人生”第四讲丨匡廷云院士:学科交叉与源头创新
6月12日,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、生物化学家、结构生物学家,中国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,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院士做客生命科学学院“科学·人生”系列讲座,带来题为“学科交叉与源头创新”的精彩报告。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、上海市植物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黄继荣教授主持讲座。
讲座伊始,匡院士将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,引用物理学家、量子论的创始人M.普朗克名言:“科学,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、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,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”。她认为: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,将导致科学的重大突破,高新技术的产生,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复杂科学问题、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。
匡院士鼓励同学们开展学科交叉,促进原始创新,并以两个生动事例围绕该主题展开了阐释。首先,她同学们讲述了生物学家Watson和物理学家Crick建立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探索过程。她表示:纵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,充分体现了晶体学、结构化学、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的完美结合。这两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挫折不断,依旧坚持不懈直至实现目标,对人类生命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随后,匡院士结合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和“紫色光合细菌作用反应中心三维结构的解析”阐述了学科交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。并向大家讲述了她和团队对蛋白体、分离LHC-II等一波三折的研究经历和亲身感受。她对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,以及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重要性,启发同学们进一步关注学科交叉的研究
讲座的最后,匡廷云院士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,以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经历鼓励同学们,只要目标坚定,以执着的追求、信念和激情不断努力,就一定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理想的成绩。
讲座当天,匡廷云院士专程从北京往返上海,只为赶到奉贤校区与同学们交流。虽然已经85岁高龄,她仍坚持全程两个小时站着为同学们作报告。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、对青年人的殷切关怀都让同学们心中充满敬意和温暖,更引发了大家对当代学科交叉的思考和对自身人生目标的追问。
供稿:张晨蕾
摄影:蔡怡韵